【编者按】“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作出了具体部署和指导。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讲话一周年之际,党委宣传部陆续推出我校思政课教师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总结我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的有益做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创新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导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八个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直面思政课的八大矛盾和问题,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下面主要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探讨提高教育者主体性的对策。
首先,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概念。主体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又分为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两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与另一个主体(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结成一种‘主体—主体’关系。
其次,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体性缺失的现状。部分教育者的主体性缺失,就是他们只将自己看做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缺失具体表现为“不参与”或“参与无效”。从“不参与”视角看,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漠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厌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产生的疑惑等,进而产生不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行为。
最后,要积极应对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缺失,可以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展开。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一是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受教育者为视角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性正在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积极应对教育者主体性缺失,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素养,作为教育者即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 二是教育者要调整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涵,要研究新问题,有更加开放的视野。
(作者系基础教学部思政教研室郭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