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间的刻度,标注历史坐标,昭示前进方向。建校72年来,我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闯出一条非中心城市办一流大学的特色之路。“十三五”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向党和国家、广大师生员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开启了学校建设的新征程。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校党委宣传部特在校内全媒体平台组织推出“回眸‘十三五’,开启新征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讲述全校上下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用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崭新篇章!
同心协力、自强不息,向国内知名研究型学院迈进!
——力学与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纪实
(记者 李彦)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回顾“十三五”,力学与工程学院在学校党委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承“同心协力、自强不息”的院训,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学院总体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党建领航学院新发展,示范引领取得新成效
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相协调,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党建+”的系统思维,创造性地构建了以“师德育人领头雁”“学科建设突击手”“教学改革先锋队”“支部建设排头兵”“成长互助直通车”“社会服务先行者”为载体的“同心协力谋发展 攻坚克难党旗红”党建工程,学院党委获评辽宁省第二批新时代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
力学学生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师生活动事迹被辽宁高校党建官方微信平台“咱们支部有力量”报道。
工程力学系党支部获辽宁省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项目和校级先锋示范岗,“党员领航 对标争先”党建工程获辽宁省高校“主题示范党日”三等奖,并入选辽宁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案例。
学院持续加强教师培养,党员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孙维吉获“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李和万获“全国煤炭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最美教师”,苏荣华和代树红获“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先进典范”,王俊光获“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教师”, 张华宾、秦冰获“校优秀共产党员”,解书华获“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吴迪获“优秀统战委员”;赵扬峰获“优秀党外知识分子”,李利萍获“校青年五四奖章”。2020年12月,李和万同志被阜新市委破格提拔为县处级正职干部。
学院 “成长互助直通车”活动成立了82个学习互助小组,三年来,为230余名学业困难学生提供了学业辅导,学院“学困生”比例从20.7%下降到11.5%,获评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
学院党委创新性地开展了与“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矿党委结对共建活动, “同心协力 共抗疫情,打通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主题党日活动获校级主题示范党日,得到了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今日头条等多家主流媒体关注,纷纷进行报道。


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课程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院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工程力学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专业协同推进,大力打造“五金”教学工程,即“金课程”“金思政”“金仿真”“金教材”“金团队”。
2017年,理论与应用力学和工程力学两个本科专业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均列第一名。2018年,工程力学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工程力学专业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国仅3所地方高校获批),2020年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申报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新专业,经全国12名评审专家一致通过后成功获批,目前处于教育部备案阶段,2021年即将招生。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十三五”期间,学院强化创新意识,发展意识,依托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材料力学虚拟仿真项目》《随机振动分析》《弹性力学》获批辽宁省一流课程。《理论力学》获辽宁省首届优秀教材。《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两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与“智慧树”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在视频建设、试题库建设等网上相关资源开展建设。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弹性力学》《结构力学》两门校级“金课”的建设进行了指导和验收,制定了《力学与工程学院“金课”建设方案(试行)》文件。实施青教导师计划和金牌教师挂牌制度,遴选课程建设负责人,组建课程团队,老中青结合,加强课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以“五金”教学工程为载体和有效抓手,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内涵建设,发挥好一流专业建设示范和引领作用。


人才培养进入新阶段,产教融合促成新实效
学院始终坚持“厚数力基础、强应用创新、高科学素养”的力学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明确和凝炼了力学本科生“五能一专型”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坚定一颗正直责任心、能精通一门外国语、能掌握一种力学分析软件、能熟练一类力学实验方法、能参与一项科研项目、具有良好的力学专业素养”。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为终极实现目标,工程力学专业以打造“杰出工程师”为最终价值追求。
自2019年开始,学院实现大一、大二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发挥力学教师学术和科研优势,新生入学实行师生双向选择。大一、大二侧重辅助学业成长,大三、大四重点培养学术创新能力,本科阶段导师制全程贯穿不间断,用导师人格魅力和严谨学术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涌现出了辽宁省大学生道德楷模、校十佳大学生、校科技学术标兵等一批优秀本科生,毕业生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2篇,1名学生获力学教指委组织的首届全国力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2名学生获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本科生,1名本科生保送北京大学力学专业直博生。
学院倾力打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最后一公里。与北京安世亚太、深圳工勘集团全面签署院企合作协议,授权建立了ANSYS工程仿真中心,已有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工程仿真能力认证证书。利用安世亚太公司提供的云平台,共建 “ANSYS软件及应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项目仿真,实现工程仿真实战化,产教融合为行业和辽宁培养急需的计算力学人才。与深圳工勘集团探索订单式本科生培养,联合建立实践基地。《校企协同共建地矿类高校力学仿真课程及其实践》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产教研融合模式构建力学仿真教学资源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团委获得2019-2020学年校五四红旗团委、工程力学18-1班获得校优良学风标兵班。学院获评2019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和2020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考研率30%以上,2020年考研率达到了36.7%。


学术成果取得新突破,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学院强优势、补短板、抓特色,推进学院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显著提升。获批国家重大油气专项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或子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各类纵向项目27项,承担重要企业委托项目102项。科研纵向经费2248万元,横向经费5292万元。
科研获奖数量有新突破。“深部煤矿冲击地压巷道防冲吸能支护关键技术与装备”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48篇,三大检索11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3项,出版专著11部,获得软件著作权23项。
学院创办了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动力灾害防治专委会, 2017年始连续4年主办“全国煤矿动力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召开专家问诊会和企业现场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2018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全国实验力学大会”,共有4位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代表参会,大会设立了9个分会场,50余名专家做会议报告,盛况空前。2020年11月成功举办了“东北四省区力学学术会议”,共有来自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20余所高校120余名代表参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3个,邀请报告5场,分会场报告45场。同期举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辅导讲座、力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研讨会和辽宁省力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2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2020年12月,在河北固安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冲击地压学术大会”,200余代表参会,大会报告56场。2021年将承办“第十六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以上学术活动有效提升了我校学术影响力。



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服务地方迈出新步伐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学院始终坚持外引内育相结合,积极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筑牢学科建设基石,力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45岁以下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3人,辽宁“兴辽英才计划” 入选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4人,千层次人选3人,万层次人选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校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人选6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人,担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煤炭学会、辽宁省力学学会等国家级和地方学术组织副理事长、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委员、理事共41人次。具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经历的青年教师23人,有海外留学和访问经历青年教师8人。在辽宁省首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引进优秀博士5人,其中东南大学1人、大连理工大学2人、西南石油大学1人、我校1人。
2019年12月,学院聘任中国科学院赵阳升院士为力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依托学院成立了新能源研究中心,下设油页岩原位开采研究所、褐煤原位提质改性研究所和深地热开发研究所,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方向,规划了新格局,为全面助力辽宁振兴提供了新力量。
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教师积极融入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伟业,承担在辽兴辽科研课题,优先将科技成果在辽转化。海龙副教授针对阜新市转型可行模式和建议撰写了万余字谏言报告,得到了阜新市领导高度肯定和认可。2016年至今,学院教师承担在辽兴辽纵向科研项目26项共419万元,横向科研项目35项共580万元。项目涉及辽宁新能源页岩气开采基础理论、煤矿冲击地压预测防治和阜新市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等领域,为辽宁全面振兴贡献了力学智慧。

回眸“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力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发扬“同心协力 自强不息”力学精神,努力实现“以学科建设为统帅,内涵发展和实力提升为两翼,以本为本和‘五金’打造为抓手,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为保障,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目标”的发展规划。在国家级力学教学团队优化整合、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升级改造、工程力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着力强内涵,在高被引学术论文、科学技术奖励、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科研成果和专利转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调整、实验室资源共享、地方经济服务等方面努力补短板,向建设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奋力迈进,为我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贡献力量!
(素材来源:力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