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间的刻度,标注历史坐标,昭示前进方向。建校72年来,我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经济欠发达地区闯出一条非中心城市办一流大学的特色之路。“十三五”时期,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向党和国家、广大师生员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开启了学校建设的新征程。
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出发。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校党委宣传部特在校内全媒体平台组织推出“回眸‘十三五’,开启新征程”主题宣传报道活动,讲述全校上下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奋斗故事,擘画“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激发广大师生员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接续奋斗,锐意进取,用实干担当谱写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崭新篇章!
思源致远立愿景 继往开来创辉煌
——理学院“十三五”发展纪实
(记者 孔晓茵,通讯员 李井明)思源致远立愿景,继往开来创辉煌。“十三五”期间,理学院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坚持“夯实基础,探索未知”的院训,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十三五”事业收官。面对“十四五”开局之年,学院将立足新起点、适应新要求,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科学谋划,奋力进取,不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启新征程。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一流党建引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五年来,学院党政齐心协力,围绕事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获得校级“红旗党支部”、“示范党支部”、“先进集体”、“统战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二十余项,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统战委员”、“优秀党外知识分子先进个人”等荣誉五十余项,完成校级党建课题6项。
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学科建设飞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应用数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成功升级为一级硕士点,顺利完成校内合格评估,为参加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进行细致的数据搜集、整理工作,摸清自身短板,通过梳理相关成果数据,总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统筹规划,点对点布置任务,力争在三至五年内扭转劣势,为参加下一轮水平评估做好万全准备。生物学科完成实验室搬迁改造工作,为后续教学、科研、专业认证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资队伍迅速壮大 软件硬件量质并举
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47人、博士学位教师25人、在读博士教师16人,近五年来,引进16名教师,相较于“十二五”期间有了大幅增长。此外,学院外聘兼职教授1名,获评省级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4人,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1人,获学校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2项,10人次荣获校级“拔尖人才”、“教学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从无到有,建设了学科建设工作室、学术交流讨论室、教授工作室、研究生工作室等,均已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教学科研条件,基本满足了专业教学需要。完成“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大数据实验中心”完善升级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本科教学实验条件。
教学教研成果突出,学生竞赛成绩斐然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学教研成果突出。学院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获批《数值分析》国家一流课程,生物工程专业“辽宁省首批创新创业示点专业”,拥有工科数学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4门省级精品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省级资源共享课,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值分析》获批中央宣传部确定“学习强国”国家平台首批慕课;《数值分析》、《现代数学方法选讲》、《大学物理》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获两项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推荐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两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两项。学院组织申报基础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成生物工程专业认证申请工作。组织完成2021年生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申报工作。完成生物工程专业2020年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20年秋学期末课程采取教考分离方式组织考试和阅卷。学院高度重视疫情防疫下的教学工作,2020年春学期学院全部课程实现线上教学,并顺利完成本年度教学任务。学院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培养,2020年秋学期理学院召开后疫情时代教师能力提升与线上线下教学系列研讨会,教师的线上教学能力得到提升;2020年秋学期理学院举办教案评比竞赛、板书设计竞赛和课堂教学公开赛等系列教学竞赛,鼓励教师投入课堂教学。



“十三五”期间,学生竞赛成绩斐然。五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一项、国家二等奖十余项,省级奖百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级奖项五十余项,董春胜、刘威、于冬梅、赵世杰等教师荣获数学、计算机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学院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得“蓝桥杯”软件大赛省级奖项百余项;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奖项三十余项;获得省级大学生物理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省级奖项三十余项,王皓、赵龙、陈跃辉、白静等教师获评竞赛优秀指导老师;获得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生动植物标本大赛、辽宁省食品科学技术创新大赛、辽宁省微生物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奖项百余项,学院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刘莹、李娜、杨洁冰等多名教师获评竞赛优秀指导老师。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十余项项,省级十余项。

科研项目稳步增长,科研成果质量提升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9项;获批省级科技奖励1项、市级科技奖励2项。获批横纵向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2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30万元。获批学校首批双一流创新团队2个,校拔尖人才1人,推荐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称号2人。举办校内学术讲座50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人次。邀请汪培庄、鲁晨光、堵丁柱、温广辉、李洪兴等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10余场。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围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以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扩大奖助学金支持、完善工作体系为重点,切实做好研究生发展服务保障。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各类科技竞赛,并给予经费支持和指导,竞赛人数逐年增加,竞赛获奖逐年提高。近五年来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40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奖项24项,获奖超百人次。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管理机制。根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全面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地位,将师德评价纳入遴选条件,施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完善导师管理机制。持续开展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和新增导师交流与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共遴选导师30人。
强化监督审核,保障学位论文质量。严格规范审核机制,提高学位授位质量。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严防学术不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辽宁省对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十三五”期间的历年抽检中,全部通过。
创新招生机制,促进生源质量提升。构建了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的宣传模式,不断提升宣传咨询服务水平。较好地改善了研究生生源结构。同时调整学生的改革招生计划方式。以质量为先导,成果多学生多的分配方式,向人才培养质量好的导师倾斜,促进研究生资源分配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学生工作求实创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十三五”期间,理学院学生工作连续多年获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宿舍(公寓)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团委获“辽宁省先进团委”、“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省级荣誉2项,获“阜新市五四红旗团委”、“阜新市先进团委”市级荣誉2项,获“五四红旗团委”、社会实践先进组织单位等校级荣誉8项;学生党支部先后获得校“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2次,并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审核定级中连续被评定为“红旗党支部”;应用物理14-1班、信科15-2班、“风曦”志愿者服务队等多个基层团支部获“辽宁省书香团支部”、“辽宁省活力提升团支部”、“省级雷锋团支部”荣誉3项;数学16-1班、生物17-2班等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先后获得优良学风标兵班、“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校首届“雄鹰杯”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校级荣誉50余项;心理情景剧连续多年获校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省级汇演,获得优异成绩;学院“知礼明理”主题教育活动获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A类)。
学生工作队伍不断成长发展,优秀学生培养成效显著。张雪老师获辽宁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阜新市优秀团干部、校“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奖项10余项;学生党员邢经纬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牛英杰获“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校“十佳大学生”;党员史秋风获“省级学雷锋标兵”;邢经纬、胡成芳、高营辉获校“自强之星”、“励志成才大学生”等称号;张一鸣志愿者先进事迹被“阜新晚报”报道;郭直清、高珊等10名学生获校特等奖学金;李想等3名学生获校“十佳班长”称号。
围绕专业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师生互动,促进成果转换,五年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学院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8项、校级21项;获辽宁省“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获等奖等10余项;项目“多肽豆浆机的研发及产业化”获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创新创年会优秀创业项目二等奖;“一种风雨有阻自动纱窗”等发明成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工大新生物创新研究工作室”和“math819”大学生创新研究工作室两个工作室成功获批校级学生创新研究工作室;刘政老师获第十四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刘威老师获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节“优秀指导教师”。
五年间,学院不断强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聘请王锦新、马丹丹、齐俊玲、胡行华、刘威、高薇、刘政、于冬梅等多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班导师,培树了多个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培养了多名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校十佳大学生等优秀学生,挖掘出工作特色和典型。王锦新老师在担任数学与应用数学16-1班班导师期间,全情投入,用默默无私的爱表达着对学生的期望、传递着工大精神。四年间,王老师个人出资15000元为学生购置各类图书90册、创办“漫思”流动图书馆,设立“漫思”奖学金,制作“漫思”青春纪念册、启动“漫思”青春嘉年华。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排球、跳绳等体育活动,组织本科生与留学生开展联谊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健康、开阔学生视野,推动学习有序开展。业余时间辅导学生学术训练、指导专业竞赛,培养了一批具有人文情怀的理科生。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班级连续两次获校优良学风标兵班,班级团支部获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校共青团组织力提升优秀项目,王老师本人获“优秀班导师”,多次获得学校表彰。

谋划“十四五”,开启新征程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分析学院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差距,分析面临的内外形势,准确把握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把握发展机遇,瞄准先进方向,选准发展标杆,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以目标为牵引,规划未来的发展思路、重点任务,确保规划编制的前瞻性,使规划起到引领作用。
聚焦重点,改革创新。精确瞄准国家和区域改革发展的整体战略方针,集中优势资源,突出重点方向,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好破解深层次难题的重大改革举措,集中力量解决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规划真正成为学院改革发展创新的行动指南,保证规划编制的创新性,使规划起到规范作用。
全面统筹、重点突出。一方面要统筹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重点与一般、整体与局部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突出专业优势、凝练专业特色,重点突破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和难点问题。
学院主导,民主参与。学院强化领导,组织专人开展“十四五”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发扬民主,广纳群言、广集众智,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一个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斗志的过程。
认真梳理,科学规划。认真梳理和分析制约学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聚焦学院发展重点工作和任务,提高学院发展水平;要做好工作结合,要把“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师资建设、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协调统筹推进,确保“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完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描绘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