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要闻

自强自立,致敬榜样|我校教授荣获第十三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一)——力学与工程学院肖晓春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2-21点击次数:

(记者 谷雯玉)近日,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第十三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奖者的决定》,我校肖晓春教授荣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工作旨在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彰在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本次评选全省共有140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第十三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肖晓春教授

肖晓春,男,博士,力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积极投身于煤炭行业,长期从事深部煤矿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发生机理及监测预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凝练矿山安全前沿问题,在瓦斯煤岩致灾机理、多元孕灾信息辨识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创新性地提出了复合信号煤岩失稳灾变预测方法,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开发采动围岩电荷、声发射、微震监测系统,发明瓦斯灾害预警技术与装备,突破孕灾前兆剔除干扰和提取辨识技术难题。

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力学高度凝练矿山安全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复杂应力状态、开采扰动和高瓦斯压力共同作用下,灾害孕育、启动发生和致灾转换过程的煤岩体力学特性演化规律和能量运移特征,探寻煤岩体变形破坏过程的能量运移特征与声、电荷对应关系,厘清煤矿动力灾害启动发生机制,构建灾变启动和发生理论,建立煤、岩破坏孕灾过程强度与能量转化的力-声关系表征和摩擦滑移的力-电荷关系表征,构建和完善力、电、声、微震多元孕灾信息辨识理论。

在工程应用方面,密切联系工程实践,开发采动围岩电荷、声发射、微震监测系统,发明瓦斯灾害预警技术与装备。形成和完善基于多元孕灾信息辨识的煤矿动力灾害局域-区域预警监测方法,突破孕灾前兆剔除干扰和提取辨识技术难题,实现围岩变形破裂全过程多元信息高精超前同步监测,解决采动围岩孕灾信息缺失、准确辨识和提前预警难题;建立局域-区域协调的“卸-固”结构控制方法,发明二氧化碳相变致裂卸压技术及成套装备,提高了冲击危险巷道的抗冲击能力及安全性。

近年来获批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授权专利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百余篇,整体研究成果在全国10余座矿井应用,创造直接收入超10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20.6亿元,荣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