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辽工程何为

【教育强国,辽工程何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改革发展工商新局面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作者:徐若虹发布时间:2025-05-20点击次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聚焦“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学校策划推出“教育强国,辽工程何为”专题专栏,旨在凝聚师生智慧,共话发展蓝图,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学校事业发展,切实为辽宁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贡献教育、科技、人才力量,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贡献智慧与担当。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改革发展工商新局面

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徐若虹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工商管理学院以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为主线,在未来5年中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绘制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机制改革的“施工图”,认真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重大时代考卷。

一、以党建思政为引领,打造学院高质量党建体系

在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下,工商管理学院要抓稳抓牢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领域,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紧紧围绕学校党委的部署,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和长期的政治任务,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学生社区党员责任区和党员先锋岗工程、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现路径,打造一支部一品牌、党支部研本共建等活动,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与体系,为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科发展改革创新

学院将结合地域特色和行业背景,聚焦前沿领域和方向,突出自身特色优势,打破学科与学系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构建以1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点为引领,工商管理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科2个一级学科为双翼、Mpacc、MBA、MEM共3个专业学位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首先确定标准:对标省级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与学校安全、矿业等省级双一流学科交叉融合并形成学院自己的特色发展。其次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三个一级学科至少凝练5—8个核心研究方向,形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科研团队。第三是设定工作机制:建立学院—学科负责人—学位点—学系联动机制,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内容,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建立激励措施,确保学科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人才选育用留良好氛围

学院坚持“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用人理念,建立健全以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为价值取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整体推进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分类分型的考核评价标准;推进“破除五唯”,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内容;突出“质量导向”,注重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打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堵点。按照学科发展目标,未来5年内引进各类人才20人以上,其中高水平人才每年不少于1人。按照差异化发展,开展拔尖人才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形成教师个人成长与学科目标互相成就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及发表高质量论文数量,争取每年研究生获国家级竞赛奖励20项以上,发表中科院1区Top期刊论文3—5篇;本科生每年获国家级竞赛奖励10项以上,发表科研论文10篇以上。

四、以科研队伍和平台建设为支撑,促进科研质量提升

加强学院有组织的科研工作,解决科研发展中的痛点和存在的问题,面向国家、省、市积极争取项目和资源,以学校为平台,整合辽宁政府与企业资源,融入国家战略、辽宁战略和学校战略,提升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依托科研团队,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在奖励绩效、团队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优化资源,依托学院目前6个科研创新团队和骨干教师,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科研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产出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力争每年获得国家级项目2—4项,每年产生5—10篇高水平论文,每年获批省部级以上批示不少于5项。

思以行远奋进路,行而不辍新征程。工商管理学院将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科技赋能、协同育人等系统性举措,致力于培养“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新时代青年,为谋划学校事业发展,切实为辽宁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贡献工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