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飘扬处 红心永驻
(记者 孔晓茵,通讯员 刘岳)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国旗护卫队就职三年,服役期满,光荣退队。2019年考研期间,响应学校号召,参加集训和新生军训,并圆满完成军训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如愿考上了我校研究生。今年由于疫情等原因,新学年的军训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听老师讲述了今年的情况后,正在读研的她毅然决然地返回到了国护。相同的时间点,相同的故事线,她对国护的热情和共鸣从未改变。只要学校有需要,她便义不容辞地冲在第一线,她说自己要做一个螺丝钉,哪有需要往哪拧。她就是我校研究生学院,测绘研20-5班的学生孙华美。孙华美本科为建筑15-3班学生,在2015年新生军训中以优异表现成为我校国旗护卫队第五期学员,2015年10月正式授装。2016年10月,被任命为国旗护卫队第四中队中队长,2017年10月,被任命为国旗护卫队指导员。2018年10月,服役期满,光荣退队。2019年、2020年志愿参加新生军训。
国旗卫队 梦的起始
国旗护卫队,是孙华美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加入的第一个学生组织,是直到毕业、读研也不舍得离开的一个集体。2015年大一的她被选入国护,无论炎夏寒冬,每天早起训练,守护着国旗升起,等待着国旗降下,日复一日,工作重复却不单调,任务崇高而庄重。对国护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认真使得孙华美在第一年的工作里没有过任何失误。2016年大二时,她便与15届的优秀队员一同成为了国护的主力,被任命为国旗护卫队第四中队中队长,同时也接受了新的任务,参加运动会、组织扫墓、教官集训和新生军训等等。教官集训的训练强度是等同于军队中的强度,是真正军营生活,训练前期困难可想而知,但巾帼不让须眉,孙华美用自己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从未想过中途退出,咬着牙地去学习、去坚持、去拼搏,最终通过集训,她收获一群同甘共苦的兄弟姐妹,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官。2017年10月孙华美被任命为国旗护卫队的指导员,开展新生军训,同时她们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带出一批新国护。从追随者变成引导者,将手中的火光交到下一届的手中。
孙华美的大学与国护交织在了一起,从一名迷茫懵懂的队列中的普通一员,到大二提升思想,变得成熟,再到大三走出队列,成为了一届届新国护的领路人,明白了责任和担当。国护于她而言不仅是一个集体,这里更像是一个家,一个帮助她成长,带来温暖的地方。
若有需 召必回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慢慢留走,转眼之间来到大四,孙华美最终也迎来了退伍的那一刻,纵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她明白要将国旗交给下一届,正式退伍那一天晚上,她一个人躲了起来,望着国旗失声痛哭。国护是一个承载了她一半时光的家,这个家里有兄弟姐妹,有温馨的时光,有一些挥洒过的汗水和荣光,有共同创造的辉煌。
2019年,正在准备考研的孙华美,在得知新生军训缺女班长后,过去在国旗护卫队的点点滴滴在她脑海中不断闪过,最终,她重新穿上这身迷彩装,回到了队伍中,参加了新生军训和新一届国护教官的培养工作。那段时间,也是她考研的强化阶段,时间冲突不可避免,心里也有过纠结。“若有战,召必回。”她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国护,军营也是学堂,三年来的国护生活,使得她有极高的自律,休息即是自习,她利用一切的琐碎时间去备战考研,挤干海绵中最后一滴水。最终她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如愿考上了研究生。当年的国护集训和军训任务也成为备研时最美好回忆:“我永远记得训练时的相互鼓励,记得路过操场不忘抬头看一眼国旗,记得早餐的温馨,记得路灯下的汗水,记得办公室里的欢笑,记得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从一开始的好奇与憧憬,到那一份没有来由的坚持,再到后来,是为了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最后,一直到这份坚持和努力慢慢发酵成为一份责任,担当和信仰。感谢国旗护卫队,让我的大学有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我的大学有了可以回忆的东西。”
今年由于疫情等原因,新学年的军训等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听老师讲了今年的情况,孙华美了解到此时正逢用人之际,研究生的她又一次选择回到了国护。她将青春奉献给了国护,她将自己放在学校需要的地方,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用自己五年的时光真正践行了红色精神,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赞歌。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